2007年12月7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三版:世相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栽倒在发财路上的女裁缝
陈静

  近日,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达335.3万元的杜小芬被台州市黄岩区检察院提起公诉。

  比较,感到了黯然失色
  杜小芬学裁缝时认识了吴荷。学成后,开了家裁缝店,一年收入十几万,最多时带了5个徒弟,杜小芬为此而得意。然而事业有成,婚姻却亮起了红灯,在儿子不满1周岁时,杜小芬和丈夫离婚了。而吴荷回家开了家美容院,事业顺利可婚姻同样不幸。
  同病相怜使两人走得更近。吴荷喜欢带杜小芬去临海、椒江看她的房子。她会指着豪华的房子说:“光这几套房子就值好几百万呢。”吴荷平时出手阔绰,朋友众多,俨然就是个“女强人”。交往越深,杜小芬的心里的落差越大。
  终于有一天,杜小芬鼓起勇气对吴荷说:“姐姐,你可要拉我一把。”“这还用说呀。”白白胖胖的吴荷眨巴着眼睛笑道。

  得利,满足做“能人”的虚荣
  2006年年初,吴荷煞有介事地跟杜小芬嘀咕了一阵。“这稳妥吗?”杜小芬问。“你呀,胆子太小是赚不到钱的,”吴荷说,“你以为我攒下这几百万靠什么,还不是靠帮人借钱赚点利息差。就这么说定了,你出面借钱,我帮你联系人。”
  在这个小镇,杜小芬的口碑还是不错的。她向亲戚、朋友和店里的熟客借钱很容易,理由都是冠冕堂皇的,要么是朋友做电器生意,要么是朋友投资黄金。就这样,杜小芬每天奔波四处,以8厘至5分的利息揽储,再以高出2倍至3倍的利率转贷给吴荷。而吴荷每月将利息送给杜小芬。这样靠借钱、付息、还本、再借钱、再付息、再还本的模式运转了一年,杜小芬发现自己竟赚了200多万元。
  今年正月,吴荷说要开典当店。她说:“妹妹,你要相信我,要是开了典当店,下半辈子都不愁吃喝了。现在还有个‘副局长’要入股,审批不成问题的。”这次,杜小芬没有犹豫,她掏空了自己的荷包,并且一口答应再借300万元以备典当店的验资审批。

  许诺,开出诱人的条件
  为了尽快聚到更多的钱,从3月开始,杜小芬给出了2分至5分的高利息。她不仅向熟人借钱,而且不断寻找新的对象,开出各种诱人的条件。
  黄某是杜小芬的同学。那天,两人在车站相遇。聊天中,杜小芬得知黄某在家加工工艺品,便记下了她的电话号码。几天后,杜小芬提出借钱,“你就当赚点额外收入,肯定稳当的。都是老同学了,我就给你5分利息,怎么样?”黄某给杜小芬汇去了5万。为了消除黄某的疑虑,杜小芬还特意安排她与吴荷见面,向她详细介绍开典当店的事。就这样,黄某分数次汇给了杜小芬37万元。
  杜小芬知道朋友李某资产雄厚,便以房产证作抵押,从李某处先后借到了126万元。
  杜小芬还很会“对症下药”,她知道老顾客姜某正为一双儿女的工作发愁,就“关心”地建议道:“我有个朋友开典当店验资急需用钱,调个头就还,利息很高的哦。还有,你要愿意我介绍你入股,将来当铺开业了,你的儿女都可以在店里上班。”姜某心动了,拿出了31万元。

  出事,蹲了监狱欠了债
  5月中旬,杜小芬将300多万元交给了吴荷,“妹妹就是能力强,做衣裳真是可惜了。妹妹放心,24号验资一结束,我马上把钱送回来。”吴荷拍着杜小芬的肩膀夸奖道。
  到了5月24日中午,正沉浸在发财梦中的杜小芬的手机响了,吴荷的声音像把尖刀:“哎呀,妹妹,我们的钱被人骗了,我现在就要追到深圳向他要回来。”当头一棒将杜小芬打得说不出一句话。
  下午,人们依约来拿钱了,但吴荷的电话始终是关机。第二天,走投无路的杜小芬选择了投案自首。
  在看守所里,杜小芬一想起这事就泪眼汪汪,“最对不起的就是我们村里的那些人,他们起早贪黑靠种田、卖生猪攒下这么点钱,现在什么都没有了。我真不相信这么好的姐妹会骗我,她曾帮我赚了几百万的。”